专家对话|赵秋俊:布局战新业务新范式 中汽研科技以标准创新赋能手车互联新生态
本期聚焦
“手车互联”新生态“融合互联”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手车互联已从最初的蓝牙连接模式逐步演进为更加智能、高效的交互方式,并成为提升用户出行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以及行业标准的逐步建立,手车互联正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和应用挑战。本期专栏邀请中汽研科技智能通信研究部平台总监赵秋俊,围绕手车互联发展现状与未来演进历程及行业新生态建设,开展深度对话。
专家简介:
赵秋俊,中汽研科技智能通信研究部平台总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青年科技骨干,天津市汽车芯片标准检测创新联合会软件技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负责车载软件、车载网络以及人机交互测试技术研究、标准化工作研究和科研课题研究,牵头搭建了“云-管-端”一体化软件网络交互测试评价体系。主导或参与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课题研究项目5项,主持或参与百万级市场开发项目30余项,参与起草国行团标及研究报告15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
问:
手车互联应该是首批搭载到智能网联汽车上的新技术应用,那具体什么是手车互联呢?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赵秋俊:
1.手车互联
简单来说就是让手机与汽车建立稳定的连接,使用户能够在车机界面上便捷地使用导航、音乐、通讯等功能。早期,车载系统较为封闭,如今手车互联技术正以手机为桥梁,实现设备的无缝融合,让驾乘体验更加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
2.发展历程
早期的手车互联主要依赖蓝牙和USB数据线连接,用户只能播放手机音乐、接打电话,功能受限且交互方式较为单一。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CarLife、CarPlay、HiCar等互联方案逐步普及,手机与车机的融合度不断提升,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车机播放手机音乐、接打电话,还可以实现导航、语音助手、信息同步等更多应用功能,手车互联生态初步形成。
3.未来发展趋势
手车互联将从单一的设备连接演进为更完整的生态融合,实现跨设备的无缝切换,用户无需额外操作即可在不同终端间自由转换。同时,手车互联的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丰富,从基础的导航、娱乐功能,发展到直接在车机上运行商务会议、社交通讯、影音娱乐、消费购物等手机应用,提升用车的便捷性和驾驶安全性,并逐步延伸至“车家互联”,让汽车成为智能生活的一部分。此外,AI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将进一步优化手车互联体验,例如基于用户习惯智能推荐路线、自动调整驾驶模式,使出行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问:
随着市场上各种手车互联解决方案的不断涌现,用户在使用不同手车互联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痛点问题?从专家的角度来看,您认为这些问题将如何影响用户的智能化用车体验?
赵秋俊:
随着手车互联领域各种解决方案的不断涌现,结合车质网和行业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用户在使用手车互联时确实面临一些关键痛点问题,这些问题在多个方面影响着驾乘人员的智能化用车体验。
1.连接稳定性问题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用户常常遇到手车互联连接不稳定的情况,断连、重连失败、延迟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车机系统在切换网络或蓝牙信号时易出现暂时性连接中断,进而影响功能应用的连续性。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不稳定性不仅增加了使用的不便,还可能在驾驶过程中引发分心,进而影响驾驶安全。
2.操作流畅性问题
尽管手车互联技术应用相对成熟,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仍面临操作界面卡顿、触控交互延迟等问题。例如,在导航过程中,当用户尝试增加途经点时,系统在选择地址或输入路线时出现明显卡顿,导致连续点击操作无响应;在切换音乐时,系统响应滞后,用户需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响应操作。这些问题不仅迫使用户频繁进行手动操作,降低操作效率,还增加了等待时间,特别是在驾驶过程中,更容易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3.功能缺陷性问题
随着手车互联技术应用搭载率和用户使用率的逐年提升,其功能缺陷性问题不断显现。例如,在连接过程中,用户常常遭遇“车不认机”的问题,导致连接失败,即使连接成功,功能也可能无法正常使用,甚至随着应用长时间运行,车机系统出现崩溃或卡死的现象,迫使用户重启车机。除此之外,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现有的解决方案在功能丰富度上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例如,部分用户希望在驾驶过程中,特别是在紧急会议或高需求工作场景下,能够实现会议、邮件等手机应用的一键投屏。同时,用户也期望通过手车互联更加灵活地控制车内交互功能,但这些需求在现有解决方案中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制约了驾乘体验的综合性提升。
问:
在手车互联软件的测试与验证过程中,第三方测试机构如何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赵秋俊:
01
1)搭建多维度测试评价体系
手车互联应用环境较为复杂,不同品牌、型号及操作系统的移动设备需在多种场景下实现稳定、高效的连接和应用,同时符合行业标准及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因此,需从用户场景出发,聚焦“互联连接”和“功能应用”两大核心模块,构建多维度测试评价体系。
2) 让连接不再“挑机”
互联连接是手车互联的基础,其功能性、兼容性、响应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感受。针对当前市面上众多品牌、型号及操作系统的手机与车机组合,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测试流程,全面评估设备互联的成功率、响应速度及交互流畅度,确保不同设备组合均能实现高效稳定的互联体验。
3) 让应用不再“掉链”
功能应用是手车互联的核心,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从易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维度评价应用表现。易用性方面,需要结合用户使用习惯,重点评估界面交互的直观性、操作路径的合理性以及功能调用的便捷性;可靠性方面,需要开展长时间、高负载的压力测试,模拟连续运行、多任务切换、大数据交互等高负载场景,评估其在极限使用环境下的可靠性;安全性方面,需考虑断连回连、用户身份验证、权限管理等关键场景,验证是否具备完善的异常处理机制与数据保护能力。
02
自研自动化测试平台工具
为应对手车互联领域各种解决方案,需构建平台化测试用例库和平台化测试工具,支持多工位手机独立连接测试,实现多设备并行测试,同时支持测试用例自动执行和测试结果自动断言,提升整体测试效率和测试质量。未来,还需集成AI智能,进一步提升测试精准度,持续助力手车互联质量提升。
问:
当前手车互联领域标准仍处于发展阶段,行业标准化进程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您认为应如何推动标准的制定和落地?
赵秋俊:
当前行业对于手车互联的相关测试与评价体系,的确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原则,使得手车互联的测试流程缺乏规范性,质量参差不齐,用户体验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为了规范手车互联的测试流程,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联盟正在组织行业制定《车载软件技术 手车互联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团体标准,该项标准旨在统一测试流程和评价规则,为手车互联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科学、合理、规范的技术指导,保障“互联连接和功能应用”,提升手车互联的整体质量,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座舱体验。同时,为了做好标准的切实落地应用,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让标准“好用”
标准的价值在于被行业认可并切实应用。因此,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在充分考虑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的同时,要力求降低企业实施门槛,控制适配成本,确保标准既具有前瞻性,又能落地执行。目前,该项标准草案已初步完成,正在开展标准验证和优化,确保其能够真正解决行业痛点。
2.让标准“权威”
标准的推广离不开执行和监督。我们正在搭建基于标准的测试认证体系,覆盖功能性、兼容性、响应性、流畅性、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等七大维度。未来,手车互联产品可以通过测试认证,获得权威认可,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为用户带来更可靠、更稳定的互联体验。
3.让生态“完善”
手车互联涉及车企、手机厂商、芯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等多个环节,标准的落地需要产业链各方协同推进。我们希望通过开放合作,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完善标准细则,推动真正的互联互通。同时,我们也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让标准成为行业共同遵循的准则,加速落地进程。
结语
在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背景下,手车互联技术正从基础连接迈向深度融合,成为提升驾乘体验的重要纽带,其技术成熟度不仅关乎用户体验,也影响着行业生态的发展。面对繁杂的现实挑战,行业亟需构建科学完善的测试体系,以系统化方式攻克技术难题,因此标准化建设无疑是推动行业生态发展的关键一步。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技术要求和科学的测试方法,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行业认可度,加速行业标准与国内外规范的融合统一。未来,中汽研科技将持续深化手车互联测试能力建设,为“手车互联”新生态“融合互联”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