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芯片功能安全迎“大考” 解读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与安全管理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针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提出了功能安全要求。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硬件,汽车芯片功能安全俨然成为产品合规的关键要素。该政策的实施将推动芯片产业在功能安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安全保障能力升级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加速向智能化迈进,组合驾驶辅助技术已成为市场主流配置。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在《通知》附件1中,明确企业要“完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个人信息保护、OTA 升级管理等保障能力”等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这一政策标志着功能安全已正式纳入我国组合驾驶辅助汽车的准入管理体系。作为其核心基础部件,芯片的安全性能要求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为准入的技术性门槛。
强化功能安全沙盒监管
在《通知》中通过沙盒监管等机制开展潜在安全风险验证。新规特别强调,企业需重点攻克高危场景下的功能安全(FUSA)和预期功能安全(SOTIF)关键技术,建立覆盖事故场景、失效场景的深度测试体系。功能安全不仅是产品准入的基本要求,更是防范系统失效、保障用户生命安全的“技术护城河”。从芯片层级开展安全需求分析与验证,构建系统化的危险场景数据库,深化未知安全风险研究,成为汽车企业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着力点。
加速构建功能安全认证体系
《通知》明确提出,“加强认证服务和管理,推动构建智能网联汽车质量认证体系,围绕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等领域积极推行自愿性认证,服务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情况,及时将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纳入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在此背景下,促使芯片企业提前布局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确保计算、存储和通信模块的故障检测与容错能力满足ADAS系统的安全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强制性标准逐步纳入产品认证,芯片需同步集成硬件加密、安全启动和实时入侵检测等功能,构建“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协同认证体系。